互联网络:Google+挑战Facebook | 少将全栈
  • 欢迎访问少将全栈,学会感恩,乐于付出,珍惜缘份,成就彼此、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 吐槽,投稿,删稿,交个朋友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少将全栈吧

互联网络:Google+挑战Facebook

seo admin 14年前 (2011-08-12) 2418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Google+的推出可能引起社交网站的地震。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显而易见的是,谷歌的这次卷土重来是对Facebook发起的新一轮挑战。

<p>
      距离谷歌推出<span style="font-weight:bold;">Google+</span>后短短的几天,在社交网络方面一向不屑于谷歌的马克扎克伯格坐不住了。他受邀注册了<a target="_blank" href=""><span style="font-weight:bold;">Google+</span></a>的账号,建立了自己的圈子,其中包括Facebook前高管达斯丁莫斯科维茨和Facebook首席技术员官布莱特泰勒。</p>
<p>
      虽然扎克伯格并未在Google+进行任何一条发言,但富有戏剧性的是,据外部服务社交统计(Social 

Statistics)数据,仅一周后,扎克伯格已经在Google+上拥有了近3.5万粉丝,超过了现任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相比起来,佩奇只得到
了2.4万人关注。

<p></p>

  然而,人气王的称号并不足以让扎克伯格兴奋,在他眼中,天生不具有“社交基因”的谷歌,居然发起了它在社交网络领域的一轮重要攻势。这是一款与
Facebook极为相似的产品,也是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4月重返CEO职位以来,在社交网络战略上制定的最重要决策。

<p>
      从目前看来,Google+的社交服务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扎克伯格的预想,甚至超出了谷歌的意料。从推出到宣布注册用户突破1000万人,谷歌仅仅花费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个增长速度在整个互联网社交服务历史中也从未有过。</p>
<p>
      如此来势汹汹的Google+,自然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专业人士表示,Google+的推出可能引起社交网站的地震。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显而易见的是,谷歌的这次卷土重来是对Facebook发起的新一轮挑战。</p>
<p>
    <strong>  久居人下</strong></p>
<p>
      Facebook近年的茁壮成长,一直是谷歌心头之痛。</p>
<p></p>

  去年,Facebook的美国本土用户超过谷歌,还挖走了互动广告市场上最大一块蛋糕,超过了谷歌和雅虎。其实,在社交网络方面,谷歌一直在努力,在
Twitter走红时,就推出了同类型的社交产品Buzz,还有Google Me、Google Circles、Google
Wave等,但都远远不如预期。

<p></p>

  早在Facebook刚刚推出的时候,谷歌的工程师们便已经开发出了社交网络Orkut,Orkut推出之后仅仅几天时间便吸引了数百万用户,但
是,Orkut对于谷歌来说只是众多产品线中的普通一员,谷歌不会也不可能像Facebook一样倾全公司之力量去优化这一产品的用户体验,由于迅速爆发
的用户数量导致网站访问速度极慢,最早使用Orkut用户反而投入了Facebook的怀抱。

<div class="temp">
    <p></p>

  在Orkut之后,谷歌于2005年收购了社交网站Dodgeball,4年之后Dodgeball关门大吉,而其创始人丹尼斯克罗利却离职创办了
Foursquare。在收购之外,谷歌的工程师们开始尝试结合自己的Gmail优势开发社交产品,无奈这些缺乏战略协同的产品都以失败而告终。

    <p>
          总之,直至Google+出现前,从Orkut到Google 

Me,谷歌在社交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并未真正撼动Facebook的地位。根据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统计,Facebook的使用者每月停留时间达七小时,远
超过谷歌的1.5个小时。此外,市场研究机构Hitwise于2010年12月公布的数据也显示,Facebook已经超越谷歌,成为2010年度美国访
问量最大的网站。

  而仅仅两三年前,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一直在互联网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到了Facebook时代,在像谷歌这样的传统搜索引擎,如果搜索酒
店和电子产品,就会出来一堆无用东西和垃圾广告。相反,很多人常常会私下请朋友推荐,这常常都是通过Facebook或者是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
来完成。以亚马逊为例,通过允许购物者们链接到其Facebook账户,客户就可以了解他们的朋友喜欢的书、电影和其他产品。

    <p></p>

  基于这种新的发展趋势的出现,早在2010年9月,《纽约时报》就曾经撰文就社交网络的信息搜索对搜索引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这种基
于社交圈子、个人喜好、朋友观点的信息获取和判断方式,或将成为未来搜索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就是说,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它们之间
的结合将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搜索形式??社交搜索。

    <p>
          市场调查机构扬基集团分析师Zeus Kerravala称,人们喜爱谷歌胜过微软,但是却喜欢Facebook胜过谷歌。</p>
    <p></p>

  Gartner分析师也表示,谷歌和Facebook之间的战略冲突是一场互联网未来之战,不是关于搜索引擎,而是关于社交网络,是新旧两代选手的竞
争??社交网络早期领导者Facebook以及内容网络主导者谷歌之间的竞争。微软、雅虎、Twitter起到的仅是辅助作用。

</div>
<p></p>

  不仅如此,由于Facebook拒绝向谷歌导出联系人,这两个公司之间的关系从去年开始甚至变得恶劣起来。今年4月,由于Facebook雇佣博客作
者进行不利于谷歌的宣传一事被媒体公开,两者之间的敌对关系更是变得世人皆知。Facebook在那次攻势中指责谷歌通过不正当手段试图获取
Facebook保存的用户社交信息。

<p>
      Facebook这样大型的社交网络,可能给谷歌的搜索引擎业务造成致命的一击。从现在看来,二者已经不存在合作的空间了,谷歌与Facebook的社交战场硝烟也变得愈加弥漫。</p>
<p></p>

  谷歌是到了变革的时候了。在过去,谷歌一直都坚信只要能够不断优化算法和获得更多数据,最终都能够通过计算机来获得最好的答案。因此,在社交网络正发
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时,谷歌的企业文化和社交元素却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恰好是谷歌前三次征战社交市场遭遇惨败的根本所在。

<p></p>

  谷歌在社交领域遭到的挫折,使得很多人都认为谷歌已经完全输掉了这场战争。批评家甚至声称,谷歌的基因里根本没有社交二字,他们只懂得算法。这些批评
对谷歌而言,无疑是一针见血的。但是,残酷的事实足以让谷歌重新审视社交的真正内涵。谷歌也逐渐开始认识到,重新整合、融入社交元素,并不是一种奢侈,而
是未来的必须。

<p>
    <strong>  Google+的救赎?</strong></p>
<p>
      在Google 

campus的大楼里,放着一幅用于迎接极少数获准访客的巨大手绘壁画。它描绘了一幅波涛汹涌的海景,巨大的海浪主宰着海面,正要颠覆一艘航船。巨浪正是
象征着谷歌已经意识的网络社交因素。正是这个原因,这次项目的开发代号被命名为了“翡翠海”。“这个开发代号正好展现出了这次挑战的两面性??它不但是一
个巨大的、可以让谷歌航行到新领域、发现新事物的机会;也是可以让谷歌葬身海底的大浪”,谷歌社交业务高级副总裁Vic Gundotra说。

  事实上,谷歌在建立社交网络方面也并不是完全处于劣势的。参与“翡翠海”的谷歌工程师们也都看到了这一点。对谷歌而言,它在社交网络领域仍然有许多优
势可以利用:数以亿计的用户,其中绝大多数信任谷歌;无可比拟的相关信息判定能力;丰富的现金储备也使得谷歌能够购买在特定社交网络领域中崭露头角的小公
司(如Amardvark,Picnik,Slide等)。

<p></p>

  这一次,Google+前所未有地把谷歌的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今年3月,从埃里克施密特手中拿回掌控权后的佩奇还发了一封信
给全体员工,强调今年公司奖金将有25%取决于谷歌在社群领域的业绩一战,希望谷歌人上下一心,打赢这场与Facebook之间的大战。“这是一项协同作
战任务,我们要奋起直追。”对于不直接参与谷歌社交业务的员工,佩奇提醒称,其同样背负考核任务。这些员工要参与产品测试,并及时提供反馈。“当我们发布
了新产品,尽量鼓励你的家人和朋友也参与进来。”

<p></p>

  对于谷歌来说,整个公司上一次齐心协力执行同一个战略还要追溯到十年前的公司创业时期,在之后的那段时间里,谷歌逐渐变成一家由不同类型,有时甚至是
相互冲突业务构成的科技型联合企业。最近这几年,谷歌内部任何好的点子和创意在繁复的架构和冗长的决策流程中被频繁地否决,这是导致整个谷歌创新动力衰退
的症结。

<p>
      而以往依靠推出一个个社交产品的押注战略为谷歌带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因为玩转社交网络的复杂程度需要足够大的战略智慧加上极强的技术执行力,这都是单纯依靠产品团队的资源所无法达到的。</p></p>
喜欢 (0)
[🍬谢谢你请我吃糖果🍬🍬~]
分享 (0)
关于作者:
少将,关注Web全栈开发、项目管理,持续不断的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更棒的开发,做最好的自己,让世界因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