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耳机应如何提高音质?它会在未来代替普通耳机吗? | 少将全栈
  • 欢迎访问少将全栈,学会感恩,乐于付出,珍惜缘份,成就彼此、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 吐槽,投稿,删稿,交个朋友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少将全栈吧

骨传导耳机应如何提高音质?它会在未来代替普通耳机吗?

点滴 admin 11年前 (2013-08-31) 2158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首先,我想知道题主对骨传导耳机音质的要求是什么,其次,题主确定明白骨传耳机的真正用途么?我就从这两个方面做简单回答。

?什么是骨传导?也许这是题主首先会问的问题。那么请大家先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尽可能小声的自言自语,这样即使你的声音再小,也可以完全听清楚你在说什么,这就是骨传导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挠头、刷牙、吃脆饼干的时候,听到的这些声音都是通过骨传导传入大脑的。

那么对应于骨传导,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更多的声音都是来自“空气传导”,其传输途径是“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zhen)骨-镫骨-
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所以说,我们见到的大多蓝牙耳机都是“空气传导”,相比于骨传导,空气传导的路径更加复杂,所以更多的
噪音、杂音也会随之进入听觉中枢。(此处来源于网络)

好的,说到这里,题主应该明白了,骨传耳机特点是降噪,不知这点算不算你对音质的需求。如果说你追求的就是这点,那么,很抱歉,提升很困难。因为骨传导降噪已经比传统的耳机厉害太多了!60到90简单,99到100就很难。

那如果题主说的不是降噪呢?而是单纯的音色?
好吧,你要的来了!
用耳朵听的声音和骨传导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这不是我的结论,来看看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受环境影响,其能量会大量衰减,导致音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在声音到达其他人的内耳时,还要通过外耳,耳膜,中耳,这个过
程也会对声音的能量和音色效果产生影响。通过颅骨传播的声音则是经过喉管与耳朵之间的骨头直接到达内耳的,声音的能量和音色的衰减、变化自然相对较小。因
此,所引起的听觉不太一样】

所以说题主不能拿传统听觉的音质和骨传导耳机的音质来比,你熟悉了传统耳机的声音再来听骨传导耳机,你会觉得怪怪的。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

再一个,人有胖有瘦,有皮糙有肉厚。有骨头硬有骨头脆。这些都是骨传导耳机影响音质的因素,因为介质不同嘛,声音必然不同。而且声音好坏这东西,太特么主观了!

?应用领域,骨传导最早的应用者怕是坊间流传的那样,贝多芬吧,话说贝爷听不到了之后,还要生存,还要创作,他就用大牙叼了一根木棒,另一端顶着钢琴演奏,创作。

很多失聪的人只是物理性失聪,并没有丧失对声音的感知力,那么就用到了骨传导技术。并且跟失聪前没啥区别。

现在骨传导耳机基本都是蓝牙的,就是为了在噪音环境下使用,清楚嘛。这比什么主动降噪牛逼千百倍(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到现在,骨传导发展了三代,这三代解决的问题基本跟音质没太大关系,都是在续航,抗干扰上下功夫。

总结一下吧。音质提升的话基本不靠谱了,这个技术不算是研发,是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我觉得属于大自然放出的零售版,而不是人类开发的beta版本,不存在太大改进空间。

代替,这个我觉得更加不会了,举很多栗子,摩托没有淘汰自行车,手机没有淘汰座机,笔记本没有淘汰台式机,小叔子没有淘汰大舅子……

这玩意在我们这偏远山区并没有样货,行里的朋友也没有特别感冒的。根据一些朋友的观点从功能和用途上这类骨传导类耳机并不好推广,一个很重要的POINT是:忽略了音感的音质除了在实验室和特殊功能(如降噪、监听、医疗、水下探听等)外并没有推广的价值,因而至少在通常的聆听音乐上不太可能取代一般的耳机。


们通常使用的耳机其基本能量转换原理是“声能?机械能?(生物)电能”,我们所谓的提高音质是在第一个环节“声能”上下功夫,从实验上,你可以通过改善外
部器材(比如音源、线材、前置、后置、扩音器)而使得音高、音色、音调等效果得以改善,意味着音质得到了提高。但是,这种音质再好,听起来也是一种很扁
平、狭窄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你在空旷的野外呐喊时,因为缺乏吸收和反射,大部分的声能是往外传的,听起来会比较“寂寞”;而在厕所里放声高歌时你会有一
种强烈的厅堂感,这时候你可以把你当做一个声源??一部分的声能通过你的骨传导和气传导直接传导到你的耳朵里,再把墙体当做一个声源??一部分的声能通过
你的气传导传导到你的耳朵里,两者构成了你听感,其中也包括了音质。只不过耳机的作用相当于声墙,它可以模拟声音的质量和空间感觉。在此之前,曾听说有一
个公司想开发一种耳膜接触式耳机以达到更好的高保真,后面不了了之。

而骨传导式耳机就是在第二个环节“机械能”上下功夫,若是说提高音质,
你可以理解为怎么让器材提供更好、更舒适的振动是它追求的目标。不过我觉得让器材直接接触颅骨的想法并不靠谱,因为我们是一种有表皮的生物。以后也许会出
现一种更加直观的改善音质的方法,在大脑颞叶中植入芯片,直接生成电刺激而引发听觉会更加有效的多。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双手捂住耳朵细声的实验并不是完全的骨传导,而作叩齿运动和贝多芬的音叉试验得到的体验会更加真切一些。


前一阵子逛一个展,其中一个展商AfterShokz在推荐骨传导耳机,型号有好几个,还有带线控的可以打电话的,价格也不高,千元以内貌似。

试听了好一阵子,
因此在此回答这个问题是有点说服力的。
枪手们别喷我,这次我不上图了。

骨传导耳机首先是要佩戴到太阳穴附近的,不是塞到耳朵上,所以实际上,“听”的感觉是很差的。

然后是感受,如果是低音强,速度很快的歌曲,低音在颞骨上的的感觉会是这是类似按摩一般的,嗯嗯,有点av按摩棒的意思,不夸张,是真的。

当然你如果要把它放到你的小内内上的话,角度会很不合适,除非是两个直男,或者拉拉…..对此话题敏感的帅哥妹子可以忽略这一段读下面。

骨传导耳机其实很难说是一种耳机,因为据我的听感,除了低音的咕叽咕叽的感受之外音乐中的中音和高音部分是基本无法听到任何细节的,因为在单元的部分制作几乎是省略的,所以有点像是一个蚊子在你耳边哼哼。

当然,未来一定会出这种骨传导和单元结合的耳机,从技术上讲这不存在问题,但是市场还不够大,因此普及尚需时日。

但这种耳机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因为什么?
潮!

年轻人喜欢猎奇,前卫,时尚,特立独行地去消费,也许买到了用处不大,但是大家还是会去乐于做第一人。

所以,这个耳机其实适不适合喜欢“听”音乐的人士,

只是适合那种愿意让别人以为自己是喜欢“听”音乐的人准备的,

有点绕,但其实说的已经足够明白了。

综上所述,骨传导耳机并没有提高或者降低音质,只是带来了不同的听觉体验。

至于替代谁,都是完全无厘头的事,就算再火,知乎也无法替代百度,

因为傻子还是多嘛,智者和傻子都有自己的需求,
独裁都有大量的拥护者,
明明知道人不可能万岁但是却一激动就喊出某某万岁的口号,
皆因为:人有千千种,胸有万万杯,若为理想顾,梵高裹块布……



其实你现在听见的自己的声音和别人听见的你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不信可以用录音机试一试,这就是骨传导和传统音频设备空气传导方式的区别。不知道大家以前都注意过没有,如果没注意可以试试,你的声音绝对会让你三观颠覆……
并且私以为骨传导方式也有缺陷,血液流动的声音、心跳的声音、骨骼间摩擦的声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声音的品质。如果以后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有直接将声音信号传输到听觉神经里的科技,估计会是最好的方式吧~


骨传导对于想在游泳时候听音乐的人是福音,我今年夏天游泳的时候因为觉得一个人游泳太孤单,就买了个山寨骨传导mp3耳机,水上声音效果很烂,但是头部在
水里的时候效果特别好,我推测可能因为在水下,首先水隔绝了一大部分的噪音,水上根本听不到的音乐,游泳的时候就觉得声音够大,另外水应该也能影响振动频
率(纯猜测)?水下听起来,觉得很多歌都变得比平时好听了,能听出很多层次和细节,我觉得水下效果能媲美甚至超过我的粉红铁三角。好几个泳友试过了我的山
寨耳机,都想要了。
我觉得骨传导在游泳耳机上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吧?
但不游泳的时候,我绝对不会用骨传导,没有水的话,声音很干很薄。


从商务角度讲,个人不认为骨感耳机现在有什么市场,我在专业音频领域接触就算是比较广泛了,专业音频涉及扩声(或是弱电),广电,音乐三个大方向,我都接
触,但是现在没有什么地方看到广泛应用骨感耳机。向前边同学提到的医学或是水下方向的应用,已经不算是我们一般说的专业音频市场的范围了,也行这种细分专
业市场会有些特殊应用,但是这种应用和我们说的音乐性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听清楚,和好听还差得远。


从听觉事件触发的机理而言,最终的输入我相信还是要通过耳蜗内部的听觉神经末梢,而很难直接从神经传导上介入,所以我个人觉得颅骨只是一个结构传递路径,
这跟我们平常的机械声学没什么区别;听觉传统的传递路径是通过耳膜的振动带动的,我们对于一个声音的喜怒哀乐,对噪声的厌恶和为音乐所感动都来自于内耳。
在这个传递路径中,人体对于声场的改变,耳廓的收集作用,耳道作为一个滤波器对不同频率声波的增益,左右耳信号抵达时间的不同,以及不同方向声音导致的不
同失真效应,都被我们感知并且被大脑解析着,这也是声音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所以声音本身并不只是一段波形或者旋律,我们对声音的感受离不开耳朵本身的特性
(如果我们追求声音的Fidelity的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自己说话所听到的声音,与通过扬声器放出来的自己的声音完全不一样。一切都在于传递路径的
不同,导致了声音的变化。
骨传导耳机从机理上,如果只是传递声音的基本信息,是OK的,而且前面所提到的各种传递路径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
equalization函数来实现,这个在我的工作中都一直在发生着,而且效果可以。但是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在与骨传导耳机貌似没法构建一个3D的声音
场景,当然我们可以说普通耳机其实也不需要3D啊,可实际上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录音手段还比较落后而已。
关于音质的问题,这里面有个绕不过去的东西,就是颅骨的振动频率,首先:颅骨本身自己会有个共振频率,这个貌似很难绕过去;其次,结构传递而言,高频的结构振动颅骨会没有反应,所以从听觉的频率范围而言,会打折扣。
当然,我本人没接触过骨传导耳机,所以以上意见只能从原理上去揣测。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teac(第一音响,可以百度一下,这家公司还有个下属专业品牌tascam,应该从事广播方面的知友会比较熟悉,另外录音方面也有建
树)出骨传导耳机的消息,于是开始在网上搜寻骨传导的资料,还记得有找到淘宝上有款韩国耳机,频响真心窄,50-12000,看了直摇头。。。

是看到几篇关于骨传导的论文,其中有提到按照音频实际频率进行信号输出和使用超声波载波输出的比较,有几点我觉得比较有价值。1、发声器对于具体放置的位
置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耳屏往太阳穴方向稍微前进一点的位置(耳屏请自行百度),具体原因大概是比较靠近内耳,衰减相对较小。2、按照音频实际频率输
出,声波在一侧耳朵输入头骨内的传输,对于另一侧耳朵来说衰减明显。3、按照超声波载波输出,对于另一侧耳朵来说衰减不明显。4、头骨传导与空气传导的传
导函数差异比较大。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发生器的位置会影响骨传导效果,不同位置的传导函数是不一样的。而音频信号直接输入的话可以实现左右耳分别听到左右声道声音,虽然有一定串扰,不过串扰很低。

里就可以看出骨传导想要实现空气传导效果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目前来说是这样。因为传导函数不一样,而且具体到每个人来说都有差异,如果想要以DSP的方式
实现骨传导和空气传导函数的互换恐怕要进行大量基础数据积累建立起模型才有希望实现。而且骨传导还有个问题,实用性的骨传导耳机要传导震动都需要通过皮肤
这一介质,而这一介质对高频有衰减,另外头骨内各个软骨对震动也是有衰减的,对声音有影响。
说完毛糙的理论,接一开头我的小插曲(跑题了喂)。。。

是一轮攻略之后,我买了teac第二代骨传导耳机。Filltune
HP-F200。这货有个一代,个头稍微大一些,输出功率只有二代的三分之一,大概0.75w的样子。没错,换算一下二代足足可以输出2.8w左右的功
率,同样采用超磁致伸缩材料(某些材料在磁场作用下会发生变形,这些材料是磁致伸缩,而多个超字说明变形比一般的材料更大,详细请百度)实现音频范围传
导。为了能让大家的头震动起来,这点功率还是需要的,恩。。。
于是第一次听的感觉就是,高音还是蛮清晰,细节算比较丰富,不过低频残缺。又是一轮
攻略之后发现,原因是低频的震动在耳道开放的情况下,在传到内耳前会被释放掉,也就是衰减。所以按照说明书的佩戴方法就会导致低频残废。。。我戴了个全耳
廓的降噪耳塞(如果有做过定制耳塞的知友应该知道,其实就是把耳膜做成硬模然后不留传声孔),于是世界丰满了。。。
废话说完之后,其实从声音细节
上说,teac这款还真不错,低频相对来说是少的,我估计是因为这个东东完全是一个纯换能器,想要调音应该难度很大,所以频响是一根直线。。。但是低频下
限应该比较低,至少低音提琴还是能听得到,还蛮震。。。高频的话要上16000没有问题,细节保留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原配放大器我看过,就是TI一款D类
3W输出的功率芯片,换用大功率耳放声音丰满顺滑(请原谅这种模糊用词,因为实际听感跟普通耳机确实不太一样)。还有就是头中效应也是有的。

以,题主问的问题,如何提高音质,需要从材料着手,采用磁致伸缩率更高的材料(有难度,teac这款已经采用了超磁致了),失真更小的放大器(估计不能随
身,或者采用D类放大)。而且未来绝对不会代替普通耳机,因为人与生俱来的听觉经验是建立在空气传导的基础上的,骨传导应该作为一个补充,比如像我这样,
以后老了耳朵朦了还可以用这个来听听高频的是吧:)



喜欢 (0)
[🍬谢谢你请我吃糖果🍬🍬~]
分享 (0)
关于作者:
少将,关注Web全栈开发、项目管理,持续不断的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更棒的开发,做最好的自己,让世界因你不同。